百度 虽然打着国际名牌的幌子,但产品往往粗制滥造,一些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很可能威胁消费者健康。

央广网银川8月1日消息(记者李畅 见习记者吴佳仪)今年伊始,《奋力打好投资消费稳定增长攻坚战行动方案》为宁夏锚定航向: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总量超2400亿元。仅上半年,宁夏全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3.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2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高达175%,拉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的跃升,不仅是量的扩张,更是质的提升。在项目建设工地上,一场场“技术升级”与“绿色转型”正加速推进。

高温超导技术重塑硅晶体产业格局

在银川市西夏区中关村双创园,宁夏高温超导硅单晶生长设备制造及高品质硅晶体生产项目的建设现场一片繁忙,单晶车间的钢结构安装正在紧张进行。

单晶车间钢结构正在安装(央广网发 吴佳仪 摄)

“项目一期投资30亿元,目前办公楼已封顶,其他单体正有序建设中,计划2025-08-02前完成厂区内所有单体建设,2026年12月前实现满产。”宁夏超导泛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学军介绍,项目将达到年产4万吨高品质单晶硅、年产600台高温超导光伏级单晶硅生长设备的产能。

该项目核心优势在于高温超导材料制作大口径传导式磁体,工作在20-30K温区,无需任何低温液体冷媒,制冷成本低,可以满足大尺寸、高品质单晶硅生长所需的磁场强度要求,有效抑制熔体对流、熔面温度起伏、降低硅单晶中间隙氧浓度、提高掺杂物的径向均匀性,提高大尺寸硅单晶的质量。

技术优势带来显著效益,公司日产能提升12%、硅棒头尾利用率提升4%,硅片整体生产成本下降5.2%,电池片转换效率提升0.15%(未来有望提升0.5%)。这不仅能降低电池片和组件非硅成本以及BOS成本,更将带动整个产业链效率提升0.1%,推动光伏电站总体成本进一步下降。

"光伏+生态治理"打造绿色能源新标杆

宁夏石嘴山市星海新能源100万千瓦光伏发电复合项目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6月建成并网,跑出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项目负责人李峰介绍,该项目占地2.51万亩,规划建设容量为交流侧为1000MW,直流侧1183MWp,建设209个子阵。项目配套新建了一座220KV升压站,一条17.45公里的送出线路以及一座100MW/200MWh储能站。

项目推进会现场(央广网发 吴佳仪 摄)

项目建成后将根据自治区“林光互补”“草光互补”两个规范,采用“光伏+生态”草光一体化的复合建设模式,同时,按照“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模式,开展“光伏+生态治理”,实现“三增两降”(增绿、增能、增效、降碳、降本)。

石嘴山市矿业集团总经理李守府介绍,“我们这个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发绿电约18亿千瓦时,年压减火电燃煤消费量59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0万吨。”

废盐碱渣“点石成金”

位于石嘴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宁夏日盛高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废盐综合利用升级改造及循环产业链项目,正将环保压力转化为产业动力。

“项目建成以后可以消化60万吨的固废(废盐碱渣)。”宁夏日盛高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红宾介绍,日盛通过自有发明专利,将废盐碱渣回收处理后循环利用,最终转化为40万吨烧碱、10万吨ADC发泡剂及8.7万吨水合肼。

员工在中控室对化工产品进行控制操作(央广网发 吴佳仪 摄)

该项目总投资37亿元,其中一期投资超24亿元,计划于2025年6月建成。“公司目前年产值40亿-50亿元,年纳税4亿-5亿元,新项目投产后预计新增产值30亿-50亿元。”李红宾表示,该项目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一个个技术领先、绿色低碳的重大项目,正在塞上江南的土地上描绘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宁夏,正以创新为笔、产业为墨,书写着新时代的奋进答卷。

编辑:吴佳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